編者:劉師宏
意外的發想~頭針的起源
儘管從兩千年前的《黃帝內經》經絡裡就有提出頭部穴道的概念,但是這些頭部穴道的治療操作,基本上是以傳統的經絡循行概念為基礎,作為調整五臟六腑機能的手段。在西方神經解剖學的知識傳入前,針灸是沒有現代頭皮針大腦功能定位的概念的。
1950 年代,陝西的方雲鵬醫師在治療一位感冒頭痛的病人時,在針刺頭部承靈穴時,意外好了患者長年的腰痛。接著方醫師在參考了耳針與大腦功能皮層定位的概念後,方雲鵬教授提出了他的『投影理論』。認為可以藉由針刺頭皮對應大腦功能區域的部位,可以有刺激該區域腦內組織的功能。
風起雲湧~頭針理論的完善
在方雲鵬醫師提出了他的投影理論並推廣後,儘管有許多臨床上有用的案例,但臨床上仍有許多對頭皮針理論的疑慮。畢竟頭針刺激不是直接刺激腦部神經。大眾不免起疑:直接針刺腦部真的對腦部刺激較為有效嗎?會不會從身體其他部位刺激,對於腦部疾病會有類似的治療效果呢?
首先焦順發提出『近距離理論』或『募穴』理論,他是從中脘穴治胃病獲得啟示,因而聯想到從頭皮針就近治療腦部。本質上與方氏『投影理論』相類似。方氏與焦氏都沒清楚說明頭皮針刺的刺激是如何傳入腦部的。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于致順曾提出一種『場說』的見解,他認為操作頭皮針時,會產生類似『磁場』的作用,進而磁場感應到腦部而改善腦部功能。可惜他並未提出詳細說明與科學證明。
吳經偉提出他的見解,認為神經刺激是透過身體周邊神經(脊椎神經、腦神經)將刺激傳入腦中神經。不過這種說法很難說明為何頭皮針效果要比體針快。
在台灣的戴吉雄根據研究提出他的顱骨縫理論,認為針刺的訊息主要是透過『顱骨縫』的結締組織傳入大腦。戴醫師透過M-H反射實驗證明顱骨縫的刺激優於非顱骨縫,並提出最好的頭皮針刺激區域應該是最接近大腦功能定位的顱骨縫區。
風靡國際 ~ WHO 制定頭皮針的治療方案
隨著頭皮針推廣到國外,伴隨著越來越多的臨床實證研究,世界衛生組織開始在 90 年代訂定頭皮針的國際標準方案。除了依據腦部投影做治療部位的依據外,還對傳統經絡的概念進行了統合,使頭皮針治療有一定的依循標準。
• WHO 頭針網頁連結
我適和頭針治療嗎?頭皮針的適應症
• 腦源性病症:腦中風後遺症(肢體無力、失語、視力受損、吞嚥不利、大小便異常、 肢體僵硬)、阿茲海默症、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巴金森氏症。
• 梅尼爾氏症、頑固性耳鳴、過敏性鼻炎、小孩注意力不集中、腦性麻痺。
劉師宏醫師 - 實證中醫
中醫學很神秘,它傳承了東方累積千年的治病經驗,但我們仍有許多不了解它的地方。陰陽五行寒熱虛實,總是令人摸不清它實際的療效。本團隊希望能藉由現代實證醫學的角度切入,建立大眾對中醫的瞭解與療效的信心。